苗雄鹰教授
苗雄鹰,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现任普外科主任、肝胆胰专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普外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长期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擅长肝胆胰外科和腔镜外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共五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十余项,受聘为四家权威杂志的常务编委。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最高IF 7.28分。出版专著4部,其中担任主编2部,副主编1部,编委1部,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入选为中南大学“53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11年获得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他出生在湖南永州市一个偏僻县城—江永县。在学生时代就品学兼优,不满14岁就破格入团,从小学到高中,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高中毕业后顺应时代潮流下放回龙圩农场当了知青队长,在广袤大地战天斗地了3年整。1978年恢复高考,他成为了这个偏僻县城屈指可数的大学生。要知道文革前17年,因为地处山区教育质量差,整个县城就没考上一个本科大学生。
1978年3月15日,带着众人的期望和家人的嘱托,辗转千里,来到了省城长沙,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湖南医学院,开始了5年的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涯。
“为何要选择学医呢”?
“因为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几次大病从死亡线上抢回来,又目睹农村缺药少医,人们很少就医,许多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则听天由命。不少熟悉的乡邻就这样悄然离世,令人唏嘘,所以立志从医,救治苍生……”他的回答简单明快,恰如其外科医生的特质。
剑锋磨砺出 梅香苦寒来
大学五年的学习十分紧张,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了,分到了家乡的医院—零陵地区医院普通外科。
他告诉笔者,为何要从事普通外科工作,是因为在大学实习时一次难忘的经历让他对该学科印象深刻。那是他在一所地区医院普通外科实习,一天傍晚,急诊室收治的一个病危病人住进了病房。病人右上腹痛,畏寒高热、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并且伴有意识淡漠、血压下降。凭借着在大学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他判断这是一个重症胆管炎患者,合并有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他给病人做了常规检查并立即心电监护、上氧、扩容、纠酸、抗炎等处理,但病情却无根本好转。当晚就推进了手术室行手术治疗,麻醉成功后迅速进腹显露肝门,并打开胆总管,随着脓性高压胆汁的涌出并取出了梗阻的结石,病情很快转危为安,血压平稳了,酸中毒也好转了,一条濒危的生命就这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时他感叹这把神奇的柳叶刀竟然有如此魔力,从此他就立志于当一名普通外科医生。
在零陵地区医院普通外科打拼的三年,使他的手术技巧逐渐成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常见病的手术治疗。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又向另一个高度进军了。1986年8月他考取了湖南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来到了母校进一步深造。在附二院学习的三年研究生岁月里,他博览群书,精进医术,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大幅提高。毕业后他留在了附二院普外科, 1994年,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手术的积累了。他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医生一起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刚起步的器官移植领域:肝脏移植,这是当时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且对诊疗水平及医疗设备都有苛刻要求的顶尖医疗技术。那时国内能开展此类手术的不过是上海和武汉的几家拥有国内普外领域顶级大佬的医院。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与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移植事业。没有经验,他们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没有场地,他们想方设法借来动物实验室的一处“宝地”;没有经费,他们软磨硬泡争取院里支持一些自己又凑上一点。就这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开始了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当时肝移植的传统术式是“经典肝移植”,即采用先进的转流设备,离断肝脏及肝后下腔静脉,再移植入新肝,重建下腔静脉及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但当时转流设备昂贵,需要近百万资金采购,医院经费紧张,不敢将如此巨资交给这么几个毛头小伙子去“豪赌”,因而他们引进了肝移植领域国际上最新术式—背驮式肝移植。该术式具有无需转流设备,最大限度减少了血流动力学紊乱,但对术者切肝及植肝要求高。他迎难而上,开始了猪的背驮式肝移植实验研究,亲自当起了“猪倌”。作为肝移植攻关组的总负责人之一,他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猪背驮式肝移植动物模型,并于1998年4月成功开展了省内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手术成功后各种赞誉纷至沓来,而各种利益冲突也接踵而至。他冷静应对,不骄不躁,巧妙化解了荣誉和名利带来的冲击,2001年他担任普外科主任后,继续领导开展了系列肝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及全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工作,在该领域进入全国先进全省领先水平。
学富思缜密 艺高人胆大
肝癌是乙肝大国的常见病,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严重危害国人健康。因大多数肝癌病人都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风险大,尤其是中央型肝癌,更因紧贴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这三大“老虎”,手术更是难上加难。攻克这一绝症的手术难关就成了肝脏外科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顶之作。苗教授又把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开始了艰苦的挑战。他针对此类病人的特点,制定了具有特色的手术规范,特别是针对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高风险肝癌患者的手术:国内首次应用经肝内Glisson系统血流阻断并结合应用半肝、肝叶、肝段等多种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综合术前肝功能储备分析和肝脏图文处理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分析,有效地解决了术前评估、术中止血、术后肝功能保护等临床难题,成功施行了大量复杂的肝癌手术,其中以I段、VIII段、中肝叶切除、三肝叶切除为代表的高难度肝癌手术及扩大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广泛开展,并发表了系列SCI、CSCD论著,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难切性中央型肝癌的外科治疗》2012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还开展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切肝术”(ALPPS手术)治疗无法I期切除的复杂性肝癌。并成功主办了4次全国肝癌手术观摩学习班。
除了有高超的手术技巧外,苗教授还具备成为外科大家的另一重要素质—思维缜密。
一次,一位病人住进了干部病房。病人在外地出差时被车撞伤了腰部,回到长沙感觉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当时他办理入院只想来检查一下就回家。住院次日早上有一过性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经过输液后平稳,医生给他进行了腹部超声及CT检查,影像学资料提示肝脾未见异常,仅膈下有积液。全院大会诊时多位普通外科的教授们进行了讨论,大都认为目前资料未见腹部有明显异常,建议观察及保守治疗,但苗教授却语出惊人:“该病人有迟发性脾破裂,腹腔出血在1000ml左右,需立即手术治疗”。众人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不相信是吗?那我马上腹穿来证实。”只见苗教授亲自腹穿,一针见血,抽出的血不凝,证实了腹腔出血的诊断。当天下午苗教授亲自操刀,术中发现脾脏上已有两个裂孔正在汩汩流血,腹腔内积血抽干净后正好是1000ml。手术结束后,家属紧握着苗教授的手感谢他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像这样依靠丰富的经验和缜密的思维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次,手术室来电,一台中央型血管瘤切除手术已艰难完成,但术野广泛渗血无法止住,病人危机四伏,主刀教授一筹莫展。苗教授问清了手术情况,淡定的下达了指示:立即加用鱼精蛋白!果然,用药后创面出血奇迹般的停止了。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都如释重负,也恍然大悟。问及苗教授,为何他不在手术室现场仅凭电话会诊如何能精准止血,他神色凝重的说:“这台手术是我制定了手术方案,考虑到术中可能大出血,特意叮嘱要进行术中自体血采集回输,回收自体血自然要用大量肝素,那么术后创面广泛渗血肯定与用肝素有关,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是大学基础课程就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啊!”一席话,让大家既汗颜又不得不佩服苗教授的细心与专业。
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不仅仅是手术技巧的高超,也是知识积累思路细致的综合体现。凭着这种胆识,苗教授常常勇闯禁区:胰头癌患者在省内知名三甲医院由主任主刀未能切下,一年后慕名而来,他亲自主刀切除肿瘤让人啧啧称奇。肝癌患者在其他医院因术中大出血而中止手术,辗转来院由他主刀顺利切除,同行交口称赞;巨大腹膜后肿瘤、巨大肝血管瘤,镜面人胆石症等诸多疑难杂症,都由他“左右开弓、反弹琵琶、抽丝剥茧”,为患者去除病魔,多次获得境内外媒体的报道。
胸宽纳百川 目远心辽然
普外科是医院最大的三级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如何整合各种力量,化解各种矛盾,将学科做大做强,是科学带头人肩上的重任。这需要学科带头人既要有博学多才术精岐黄的内功,又要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胸怀,才能登高望远,开拓创新。
苗主任上任伊始,大刀阔斧抓医疗质量,抓医德医风,且奖罚分明,敢于碰硬,使这个有些涣散的学科风清气正并凝心聚力搞发展。重点抓住了肝脏移植这个突破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器官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尤其在2002年下半年肝移植最艰难,有可能夭折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顶着压力与同事们一起使得这一事业起死回生并逐渐做大做强。当年就连续主刀成功实施了多例肝移植,扭转了不利局面,使大家重拾信心,获得医院的表彰与奖励。当同事在台上领奖时,作为科主任的他却平静地坐在台下,脑海里已经在思索着下一个攻坚的目标。借肝移植成功的东风,又狠抓了肝脏外科的发展尤其是复杂性肝癌的手术治疗,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使得肝胆外科声名鹊起,成为省内该领域的翘楚。
在认真分析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后,苗主任登高望远,提出了激发型治疗(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等)、智能医疗(达芬奇机器人、手机移动医疗大数据、智能手术室等)等集临床、科研、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发展方向。并发掘青年医生才干,培养后起之秀。2008年组建科技创新青年团队,构建了国内首个普外科临床光动力研究室,培育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梯队,并在该领域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不俗成绩:世界首例胆总管下端病变的胆道镜光动力治疗、肝移植术后食管下段癌的光动力治疗、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后光动力治疗;国内首例左肝管粘液腺癌胆道镜光动力治疗;省内首例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的光动力治疗。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在国际会议上演讲,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赞誉。2015年的肿瘤治疗国际指南(NCCN)已经将光动力治疗纳入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中。
苗主任始终坚持临床、科研两手抓,在刀锋与笔尖的天地里纵横驰骋,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课题各一项,省级课题五项,总经费三百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 40余篇,最高IF 7.28分,出版专著4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1部,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入选中南大学“53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11年获“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在他的带领下,普外科2010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最新的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上进入前十名,是省内普外科领域唯一进入前十的学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苗主任并未满足于今天的成就,早已将目光投向了“多学科诊疗”、“大数据研究”、“多中心研究”、“智能医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顶尖创新领域……